努力不一定能改善低薪—《我在底層的生活》|讀書心得

Kiki
Nov 11, 2021

--

本書紀錄了作者 Barbara 如何暫時放棄原有的中產社經地位,投入低薪勞動市場中並展開一連串社會實驗。

以文字角度而言,這本書給足了視覺想像空間,詞彙描繪真實且易讀(這應該歸功於繁體譯者);內容來說,也提供了足夠多的思考點,讀完後會對於貧富兩極化、居住問題等有更深的思考,甚至一定程度改變我對於財富、階級的思考框架。總體而言,值得一讀。

《我在底層的生活》是部文字紀錄片,多角度且貼近的描繪了美國底層的生活實況(即使因年代久遠,有些數據應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有三個議題比較讓我印象深刻:資本如何洗腦被剝削者、被剝削者為何不願反抗、社會對貧窮工作者的態度

資本如何洗腦被剝削者

這段經歷主要來自在明尼蘇達州的經歷。雇主(這一路以來遇到的每個雇主)要求員工需「自費藥檢」,暫且不論醫藥支出對貧窮工作者的負擔,預設對方有藥物上癮仍令人感到不適;同時,以各種威脅禁止員工「偷時間」,卻不願意支付加班費。

引述內容原文,大型的企業甚至在員工訓練中表示:「『好幾年來,工會都把沃爾瑪視為目標』⋯⋯錄影帶上這種說法會使你不得不開始懷疑(幾個參加訓練的青少年可能正在這麼做),那些組織公會的邪魔歪道擺明了就在勒所,怎麼還能讓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自由蕭搖。 」

資本透過各種方式洗腦勞動階層,且有時大廠的剝削風氣比小企業更加嚴重。

被剝削者為何不願反抗

三場實驗中,我感受到作者對這個議題逐漸有不同的心態:無法理解、積極反抗 → 逐漸理解、消極反抗 → 完全理解、放棄反抗。

關於被剝削者為何不反抗,這個問題其實在每場實驗中都有相關描述。

例如第一場實驗中:「住在這裡的並不是真正的人,而是被裝在罐子裡的勞動力,為了能去上班而被保存在不被熱氣烤壞的地方。」個人解讀是,在低薪的環境中,某種奴性會吞噬掉人的勇氣,甚至使人的心眼、格局逐漸窄小,只能夠看見眼前的短暫利益。我相信Babara 對此有相同的感受,因這正是他及時止損某些實驗的原因。

又或是在第三場實驗中,出現了這麼一段文字(我認為完全解釋了「被剝削者為何不反抗」的原因):「這一切關於薪水和工時的問題,為什麼我沒有早點開口問?⋯⋯好幾週後我才想通,部分答案在於雇主處理過程所用的靈巧手段。⋯⋯一開始你是一名應徵者,接著你就突然變成必須認識環境的人。整個過程沒有任何轉換期,你沒有機會把自己當成一個擁有自主權的人跟未來的雇主交鋒,或感覺到自己有正當權利和對方交涉。」

大部分的中產階級能夠視求職為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但對貧窮工作者而言,旅館一晚超過可負荷範圍的租金、來自雇主壓迫的推進方式等,都無法讓你有足夠的談判空間。

在網路上看見富人如何揮霍時,我們總會戲稱「貧窮限制我的想像」,其實「富有」也限制了我們的想像。我們很難感同身受社會底層的壓力與決定。

社會對貧窮工作者的態度

社會對於貧窮工作者的標籤,有非常多與實際走入後感受到的不同,根本原因我認為是:

在中產社會裡流動的價值觀,與貧窮線以下的價值觀與實際情況並不相同

有多少職涯教練、高階經理人,鼓勵員工應該做好向上匯報、爭取被看見的機會?然而在底層實驗中,那些工作者給出的建議卻恰恰相反:永遠別讓管理階層了解你到底多有能力,因為「他們越認為你做得到,就會越利用和剝削你」。這些提出忠告的人並不是懶散,他們只是很清楚,英雄式的表現並不會有任何回報。至少在低薪的就業環境中如此。

社會對貧窮者的生存危機也沒有任何意識,但似乎所有貧窮問題,都可歸咎於居住不正義。資本善用手段操弄,對貧窮的無力感磨平勞方稜角,顯得貧窮工作者不願意反抗,且不得不滿足於現況這種日常例行的投降舉動所造成的效果已經超過薪水和貧窮問題,如果有極大多數的公民把自己醒著的一半時間都花在屈服於獨裁之下,那麼我們實在無法以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自居。任何獨裁政權都會對其臣民造成精神上的傷害。

最後,引述書中原文,關於社會應該如何對待貧窮工作者,Babara 是這樣描述的:「我們真正該有的感受應該是羞愧,對我們如此依賴他人以過低薪資付出的勞力感到羞愧。當某個人為了一份養不活自己的薪資而工作時,那麼他是為你做了極大的犧牲,他用自己的能力、健康和生命的一部份為代價,給你一份贈禮。社會讚許地稱這些人為「貧窮工作者」,實際上他們才是我們社會上的大慈善家。」

Babara 在三段經歷中,多次嘗試喚醒同事們自身的勞工權益意識、甚至嘗試組織工會。資本在本書前半段如怪物吞噬,但在末段,各地開始爆發出罷工風潮—即使時至今日,資本仍像巨獸屹立不搖。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可以拍手5下!

--

--

Kiki

台灣人,看繁體字,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讀過的書都會成為腳下的路。